山田洋次有多苦(每次都做好吃的豆腐很难)
发布时间:2023-12-25阅读(6)
<span class="answer">导读</span>山田洋次文|郑中砥编辑|姬政鹏5月16日的亚洲电影大师对话论坛上,陈凯歌称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为“老师”,他毫不讳言山田洋次的作品《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p><img alt="山田洋次有多苦(每次都做好吃的豆腐很难)(1)"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RRPAIelHLIlGvP.jpg"/></p><p>山田洋次</p><p><strong>文</strong>|郑中砥</p><p><strong>编辑</strong>|姬政鹏</p><p>5月16日的亚洲电影大师对话论坛上,陈凯歌称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为“老师”,他毫不讳言山田洋次的作品《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等,对当年作为一个电影初学者的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p><p>陈凯歌的这句“老师”,让已经88岁的山田洋次觉得“有一点不好意思”,但回顾山田洋次近60年的导演作品,观众就会发现陈凯歌的话绝非客套。</p><p>伴着5月北京的惠风,以亚洲电影展为契机,记者采访了这位和善的老人。</p><p>从1961年独立执导第一部影片《住在二楼的人》开始,山田洋次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产量、高水准的电影创作,放眼整个亚洲,像他这样的导演并不多见。</p><p>无论是《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还是即将推出第50部的《寅次郎的故事》,亦或是近年被国内观众喜爱的《家族之苦》系列……</p><p>山田洋次对日本式的爱情故事、家庭故事的洞悉与表达让他成为继小津安二郎之后,松竹映画乃至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更难得的是,在传统的日本武士电影上,山田洋次也交出了《黄昏的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这样高水准的“武士三部曲”。</p><p>“拍电影就像开饭店或者是开豆腐店,有一次做得难吃,下次顾客便不会再来,所以必须每次都做好吃的豆腐,这确实很难,但必须要坚持啊。”山田洋次说。</p><p><strong>“寅次郎”与“家族之苦”系列</strong></p><p><strong>维系一个家庭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啊</strong></p><p>在山田洋次的作品序列中,有两个绕不过去的电影系列,那便是“寅次郎的故事”系列与“家族之苦”系列。</p><p>“寅次郎的故事”原本是山田洋次与富士电视台导演小林俊一合作的一部26集周播电视剧。每周四晚上,家家户户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这位总在外游荡、无所事事、有点傻气却又善良可爱的寅次郎。</p><p>电视剧结尾,寅次郎被毒蛇咬伤意外身亡。播放结束后,导演山田洋次收到了一大堆观众来信,多半是气势汹汹地质问导演为什么要让寅次郎死去。这些来信让山田洋次意识到“寅次郎”的魅力。不久,电影版《寅次郎的故事》诞生了,当时年轻的山田洋次没有想到,这一拍就是几十年,拍到第50部。</p><p>影片中的寅次郎是一个“没有正式工作的人”,离家游荡-失恋-归家是他的日常生活轨迹。每部电影开场,寅次郎都会重复这句“我生长在东京的葛饰柴又,是帝释天的水把我养大,大名车寅次郎,大家都叫我‘疯子阿寅’”。上世纪80年代该系列影片曾引进国内,寅次郎和他的经典台词一起,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p><p>山田洋次在“寅次郎”系列创作中灌注了他对家庭的理解,他为寅次郎设置了非常简单的家庭关系:没有父母,与叔叔婶婶一家共同生活,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樱花。</p><p>山田洋次借由这样一个血缘关系较为松散却能够亲密相处的家庭,表达了“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不只是血缘,更多是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在心中把彼此当成一家人,努力相处”。</p><p>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处,一直是山田洋次家庭类影片关注的重点。在“家族之苦”系列中,这种“相处不易”的理念处处可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差异,这便产生了一个家庭的不幸与苦难”。山田洋次说出了他对家庭苦难根源的理解。</p><p>“家族之苦”,一个“苦”字,透出了家庭成员间相处的艰辛不易,“要维系一个家庭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而且也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付出努力。”山田洋次说。</p><p><strong>我与小津安二郎</strong></p><p><strong>以匠人之心“坚持做好吃的豆腐”</strong></p><p>年轻时的山田洋次认为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缺少对真实苦难生活的书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感受到了小津电影的力量,甚至最近仍在反复观看小津的作品。</p><p>山田洋次从影50周年的纪念作品《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从1953年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到2013年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两代日本电影巨匠在一甲子的时光中,用电影完成了一场关于家庭的对话。</p><p>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人的生活逐渐西化,越来越远离了小津电影中曾反复描绘的传统日式生活,从榻榻米式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坐在椅子上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日本道德观和情感观都在发生变化,曾经朴素的生活观也开始有了奢侈的倾向。</p><p>从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中不难发现他对这些变化的回应——无论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如何变化,家人之间的亲情仍然非常重要,相处也依然艰辛。</p><p>跨越60年的翻拍表达了山田洋次对小津安二郎的敬意。他常常在心中问自己,“如果小津导演现在还在拍片子的话,不知道他能拍出怎样的作品呢?那种小津作品中反映的日本独特的思想和独特的道德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p><p>小津安二郎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p><p>同样的,山田洋次也认为拍电影与开豆腐店没有区别。导演必须要花功夫琢磨,确保做豆腐的水准,只要有一次把豆腐做得不好吃,下一次就卖不了了。“每天坚持做好吃的豆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也是一件要不断坚持的事情。”山田洋次说。</p><p>恰是这种朴素的“坚持做好豆腐”的心态,保证了山田洋次电影的高水准。这种爱惜羽毛的匠人精神成就了两代日本电影巨擘,“坚持做好豆腐”确实很难,但值得电影人为之追逐奋斗。</p><p><img alt="山田洋次有多苦(每次都做好吃的豆腐很难)(2)"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RABUZdGIvSAZfo.jpg"/></p><p>声明</p><p>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p><p>欢迎分享至朋友圈</p><p>商务合作214742506</p>
欢迎分享转载→http://www.youqulife.com/read-2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