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8阅读(24)
致许昌一高:1974年的秋天‖老家许昌
文‖刘革雨
这是1974年的校园
秋天,一个童话开始了
白杨、果园
还有翠柏,郁郁葱葱
一群少年
骑着呼啸的自行车
扑向红色的工字楼
地板塔塔塔声响
76(6)班啊
多么辉煌的名字
红云般的日子
在一瞬间定格、永远
今天
白发在秋天飘飘
眸子已不再清澈
还记得秋天
记得青葱一样的同桌……
1974年的秋天,没有经过任何考试,我们这帮七一路小学带帽中学的学生,全班“考”进被誉为“小清华”的许昌一高。
即使在特殊的时期,许昌一高仍是一所骄傲的学校。之前,一高更是厉害。那时,许昌地区辖十几个县市,考上一高,农村学生可以转户口,考上清华北大的不足为奇。据说,每学期开学,校长掂个地球仪给新生上第一课,我们的学生在哪儿哪儿留学……(想看看刘革雨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许昌市作协名誉主席刘革雨:时间、风物,都哪儿去了?)
我们的第一课是当时的校长薛洪凯(名字不知对不对)讲的,口才极佳,讲的啥都忘了,只记得他自豪地说,你们的语文老师路铁城是位诗人,他创作了一部长诗《一代天骄》,正在天津改稿,眼下不能教你们了。多年以后,我和已是地区文联编辑部主任的路铁经常在一起开会,我说起此事,路先生微微一笑:确有此事。
这样的名校,由于年少,毫不珍惜,只上了半年,就转到实验中学了。
半年里,我们到省汽修学工,到一高农场学农,文化课还真没踏踏实实的学。
但我们也知道,一高的老师是好老师,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讲课水平棒棒的。
可我们那时就是不知道学习。有一次,不知是谁,给学校写了一份小意见,说学校关卡压,在同学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上我们班十几个人的名字,其中也有我的名字。
一天下午下课后,班主任宋心良老师把我留下,那时,工字楼前有一片果园,宋老师领着我在果园散着步说:有人反映,那份小意见是你写的,我不相信。我一听,委屈的几乎掉泪:真不是我写的。宋老师笑笑说:我信。
接着,宋老师又对我说:下学期班里准备办张手抄报纸,名字就叫《前进报》,你当主编吧。
我不知道宋老师真的信不信不是我写的,反正我们十几个学生下学期已出现在实验中学的教室里。
多少年过去了,想起一高,想起宋老师,我心中是有愧的……
【作者简介】刘革雨,许昌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高级编辑;著有散文集《一个美丽的早晨》、《沧桑魏都》,论文集《新闻散步》。有多篇新闻作品、论文获河南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http://www.youqulife.com/read-28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备19000289号-5 TXT地图HTML地图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