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美食>古代牛是怎么训练的(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发布时间:2025-04-10阅读(10)
想必大家都吃过牛肉吧!无论是简简单单的土豆牛腩、牛肉拉面、牛肉水饺,还是米其林餐厅里的菲力牛排。
不考虑牛肉的来源和配料的使用,当代社会,牛肉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是,在古代,牛肉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吃到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可能吃到的。
那么大家可能会想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从一百单八将到绿林好汉,哪一位到了酒肆不是都会来一句“小二,上坛好酒,再切两斤牛肉”。难不成是作者胡编乱造的?是小说的漏洞?
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国宝级动物”——牛,在古代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的苗头开始出现,商鞅变法的实施,使得人民不得弃农经商,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会被贬为奴隶。而后的每一朝君主都会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政策,以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到了清朝,更是推行“重本抑末”、“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也就使得我国成为了农业大国,同时也导致了我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中国历代变法繁多,仅只限于农耕而已。”
也正是因为对农耕的无数次变法,才使得中国成为了农业大国,也让牛在古代的地位逐步攀升,到了“国宝级”的地位,堪比现在的大熊猫,金丝猴。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具的发展,牛也慢慢的被运用到了农业生产当中,也就是“牛耕”。这种耕种方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也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进步。
虽然如此,在古代牛还是比较稀缺的。牛的生产过程跟人类差不多,需要十月怀胎,一般只会是一个牛宝宝,在古代那个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都有动不动就饿死的、病死的,更何况是一只牛了。
“物以稀为贵”也就成了牛在古代地位高的原因之一。
用于农业耕种的牛必须得是强壮有力,年轻气盛的,这样的牛也就少之又少了。一线县邑的牛是屈指可数的,到了耕种季节也往往是供不应求,通常是需要相互借用来完成农业耕种。
这种耕种方式经过各朝各代的改善,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行,机械水平也不够发达,牛耕依旧是主要的耕种方式。
除了“牛耕”,牛在运输方面也是贡献了不少的力量,不单单是在运输干草粮食方面,就连军事运输方面它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活着的时候为国家出力,就是在年老病死之后,牛依然为国家的发展和前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牛筋、牛皮都是都是很珍贵的资源,牛在死后这些东西都要上交给国家,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资源积累,更为有效的防止了这些东西被卖给敌国,成为攻打本国的利器。
受法律保护的“国宝级动物”也正是因为对牛的需求,统治者为了保证其快速繁衍,不得不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条令保护牛不受到伤害。正所谓是:因为需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朝君主几乎都会颁布不一定的条令来保护耕牛,小到打板子、罚款,大到判刑流放。到了汉代更为严苛,杀了牛是要给其抵命的。
《汉律》有言:“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这里的牛是指青壮年时期的牛,换而言之,老牛是可以宰杀食之的(当然了,即便是宰杀老牛也是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的,要不然还是会受到处罚的)。可是,老牛都老了,它的肉也就没有那么鲜美了,这就好比我们去吃火锅,牛肉煮时间长了也就老了,口感也就牵强了许多。
到了宋朝,特别是真宗皇帝的时候,不仅仅是颁布法律来保护耕牛,就连皇帝赵恒自己也不吃牛肉,群臣也纷纷效仿,可以说是到了一种上行下效的地步。还记得乐府双壁《木兰辞》中所述:“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由此可见,宋朝时候吃牛肉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梁山好汉吃牛肉也就不现实了,当然也不是漏洞,更不是作者胡编乱造,只是施耐庵先生塑造人物的需要,彰显人物的个性。
到了元朝,对于肆意宰杀耕牛的处罚就慢慢减轻了,《元史》中记载;
“盗牛马者劓(yi)。”
(劓:割鼻子。)甚至是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我国也颁布了一些对耕牛的保护法律以及对恶意伤害耕牛的处罚。
不仅仅宰杀牛,偷盗耕牛会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老百姓自己养的耕牛,要是把耕牛养瘦了,养死了,也是要受到一定的处罚。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每年都会对老百姓要的耕牛进行评比-——“耕牛选美大赛”。耕牛参加大赛经过层层筛选,选出最优秀的那一只。
既然是比赛,自然也就是优胜劣汰。获得胜利的耕牛,饲养耕牛的人将会得到丰厚的奖赏,除了物质上的奖赏以外,更为诱惑人的是免除一次徭役。
有赏就有罚,如果你的耕牛在比赛中被淘汰了,或者你养的耕牛被你养瘦了,那么恭喜你,奖罚台领取鞭笞刑法一套,耕牛每瘦一寸,饲牛者将会被鞭笞十下。
不得不说,古代饲养耕牛还是一份高危职业,搞不好还是会丢掉性命的呀!
庖丁为什么可以杀牛?既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颁布了关于恶意伤害耕牛的处罚条令,为什么庖丁依然可以解牛呢?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指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庖丁有这样的解牛技术,自然是离不开平日里的常加练习,既然要练习,那就少不了宰杀更多的耕牛,这样一来,庖丁岂不是犯法了?为什么他还能够当众表演自己的解牛技术呢?
其实文中所提到的文惠君,就是梁惠王,是春秋时期的人物,那个时期的农耕技术还不够成熟,耕牛也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当时牛的社会地位也不如以后各个朝代那么高,还不足以称得上是“国宝级的动物”。
古时耕牛除了用于耕种运输以外,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用途,那就是祭祀。而祭祀也又根据祭祀人的等级不同,演变出了不同的祭祀方式和祭祀品,分为太牢和少牢。
根据其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太牢的祭祀仪式要大于少牢的祭祀仪式,那么太牢的祭祀品也就自然而然的比少牢的祭祀品要高大上一些。
太牢的祭祀品,主要包括猪、牛、羊;少牢的祭祀品,只有猪和羊。庖丁作为文惠君的御用厨师,自然也就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祭祀仪式。
那个时候的法律规定的只是平民百姓不允许宰杀耕牛,梁惠王是君主,宰杀耕牛是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所以说庖丁解牛并没有触犯当时的法律。
除此之外,庖丁解牛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忘我的自然境界。从养生学上讲,是为了表达人类应该顺其自然,按自然规律发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而并非是在表达庖丁的厨艺有多么的优秀精湛,也并不是想要表达文惠君有多么的喜欢吃牛肉。
结语
王祯的《农书》中有言道:“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虽然现在社会技术高速发展,牛耕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在我国农业史上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是不容许被忘记的。
我们现在所食用的牛肉大多是养殖场中养殖出来的食用牛,其实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信号不强的地方,科技水平不够发达的地方,牛耕还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对耕牛的宰杀还是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耕牛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大多是勤勉、善良、忠诚、朴实的,勤勤恳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脚下的土地,为人类开垦荒地,播种希望,任劳任怨,总不能到老了,没有力气耕种土地了,就把它们宰杀了吧?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善始善终,老牛勤恳了一生,总要有一个好的归宿,而不是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口中食。
就像郭德纲先生所说过的,“四不吃”:一不吃牛肉,因为它善;二不吃乌鱼,因为它孝;三不吃鸿雁,因为它贞;四不吃狗,因为它忠。
参考文献:
《农书》
《元史》
《汉律》
《厩苑律》
欢迎分享转载→http://www.youqulife.com/read-52244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备19000289号-5 TXT地图HTML地图XML地图